一、設計規范 |
根據國標 GB/T 19889.1-2005,聲學 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的規定,隔 聲實驗室應滿足以下要求: |
3 1. 實驗房間的容積不應小于 50m ,兩個房間的容積和形狀不應完全相同, |
其容積相差不應小于 10%。 |
2. 房間長、寬、高的尺寸比例應合理選擇,各尺寸中不應有兩個是相等的, 也不應呈整數比。 |
3. 經調試后必要時兩實驗室房間內應安裝擴散體。 4. 接收室內的環境噪聲應足夠低,以保證在測量高隔聲性能構件時接收室 的聲壓級比背景噪聲高于 15dB 以上。 |
5. 在測量隔聲量的實驗室中,任何間接傳聲比通過試件的傳聲要小得多, 聲源室和接收室應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。 |
6. 接收室內的低頻混響時間不宜太長,應控制在 2s 左右。
二、設計方案 |
建筑構件隔聲測量實驗室通常有兩種形式,一種為雙混響室,另一種是聲源 室為混響室,接收室為半消聲室。但后者投入較大,對測量的軟、硬件要求高, 使用時要測量混響時間對隔聲量進行修正,故建議采用雙混響室的方案。 混響室需要獲得一個擴散聲場,即令聲場中各點的入射聲波包括各個方向, 各方向的聲強強度相等。因此應采用擴散體或擴散結構使得聲場擴散均勻,且各 界面的吸聲系數要小。
|
2. 擴散結構及表面材質 |
所有地面鋪地磚。 |
接收室墻面先用一層隔音氈打底,再封一層夾板(聲源室不需要這兩個步驟), 再在 C、D 面和聲源室的 E、F 面及兩個混響室的天花作弧形擴散結構。 弧形擴散結構用木龍骨作骨架,空腔內填充吸音棉,兩層(或三層)夾板封 面。龍骨盡可能密集些,降低低頻共振的效果。 最后所有墻面及天花批灰,刷多層瓷漆。 |